四十大寿之后,似乎也开始完全找不到北了。
众所周知,年度华语电影颁奖盛礼中,金鸡、金像和金马三足鼎立,分别代表了内地、香江和宝岛在这一年里的电影成就及气候。其中金鸡因具过强的官方性质而十分不专业,金像则因商业味道十足而基本上是在以票房论成败,仅金马是在比较扎实地评估电影本身的文化力量,这当然与宝岛电影一直以来浓郁的人文气质相关。
但我们知道,在今天,宝岛电影至少在工业层面上的衰败已堪称彻底,进口片占据了九成以上的院线,一年产量不超过20部的本土影片只能占据不到千分之三的市场份额,其余接近十分之一的银幕则是港产片的天下——以这迹近于零的产量与影响力如何来成就一场要发光几十匹金马的颁奖礼?
缸内既无米,妇亦非巧妇,但派对照样得开,眼瞧着派对里一位位面黄肌瘦者,总不能端上空盘子吧。
于是只好借米为炊。
特别是去年第40届金马奖,最佳电影、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这四个最重要的奖项全部颁给了外人。
这就导致许多宝岛资深电影人开始焦虑起来,其中宝岛资深电影人焦雄屏就断言,宝岛电影与这匹金马皆“生不如死”,并认为这结果是由操纵颁奖礼的“宝岛新闻局”的**一手促成,他一派凄绝地反问道:“现在还有谁关注宝岛电影?”
而香江金像奖主席文俊在参加完第41届金马奖颁奖礼后,更是直截了当的掀起金马奖的盖子,撰文道:“金马奖要勉力办下去,除了面子攸关之外,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原因。”
文俊这话,虽然一点面子都没给金马奖留下,然而却点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面子不能全靠别人给,自己要能撑起来才好——请别人给机会、给奖项,那首先你自己须努力,须有作为,并要懂得树移死、人移活的道理。
侯小贤、杨德常、柴明亮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