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述中的元正(元旦)就是年,也是后世所指的春节,过得最是丰富多彩、郑重其事。
每逢年来临,百姓家家置备年货,大门上张贴桃符,如《梦粱录》所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驱邪避灾,祈求好运,桃符就是后世春联以及福字的雏形。
此时火药已兴,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在过年时燃放,也因此成了风俗,特别是除夕之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不但平民百姓家家放爆竹,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东京梦华录》中“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便是说宫廷高院深墙内也是一样。爆竹品种亦多,有单响、双响、连响,实不下百余种,而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尽展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他那时矢志变法,也正有革故鼎新的宏图之志。
宋时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便是饺子一词的词源。其实早在宋之前四五百年前,已盛行吃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其时是连汤一块儿吃的,叫做“馄饨”,至今仍有此种吃法。
宋人过年都要饮一种用屠苏草酿造的屠苏酒,据说是汉末名医华佗所创,将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本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那时过年除放爆竹、贴桃符、吃角子、喝屠苏酒之外,还有守岁、拜年、祭祖等习俗,一如后世类同。
辽与金汉化甚深,过年均与宋并无大的不同。
宋是中原汉人正统,自不必说。辽早年自石敬瑭手中割得燕云十六州,又曾南下中原,辽太宗“因俗而治”,分设南面官和北面官,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颇习汉俗。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