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如今可是到了唇将亡,齿将寒的关键时刻了.大清皇上可说了,大清只求一个辽国的局面,山西、河南之地,都可以让给大周.可要是大清败了,皇上的大军在山东全军覆没,到时候大清只能退出关内,撤到塞北、辽东去休养生息。那关内可就是西周东明了!
丞相,您好好算一算,大明吞下大清的山东省之后,能有多少财赋、人口,而大周即便取了山西,又能增加多少土地人口?这山东、山西虽然只差一个字儿,但是山东的人口却比山西多得多,向来都是我大清北方人口最多的一个省!”
正在给吴应麒算账的就是陈廷敬,其实这账不用算,吴应麒也知道大周根本不可能单独对抗大明——如果不算山西和河中、西域的人口,大周的人口总算都不足1000万,而大明不算山东有6000多万!
而山东又是个人口大省,哪怕这两年移了不少民去辽东,人口还在800万上下,而山西的人口不到300万。
也就是说,大明的人口很快就要破7000万了,而大周的人口算上山西(不算西域、河中),也只有1200万.根本没得打!
“丞相,陈中堂说得有道理啊,咱们大周就算倾举国之力,最多也就能拉出来20万大军,而且还难以持久,根本打不过大明的百万大军!现在李辅臣坐镇湖广,聚兵十数万,已经是磨刀霍霍了.一旦大清败走关外,咱们就是下一个倒霉的!”
在边上敲边鼓的是吴三畏,这位老爷子眉头紧皱,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一个劲儿替大清说话,看来是收了陈廷敬不少好处了
吴应麒仿佛被他的便宜四叔说服了,重重点头道:“四叔,陈中堂,唇亡齿寒的道理,本相还是知道的.你们放心,本相绝不会见死不救!
陈中堂,你回去告诉大清皇帝,一笔写不出两个吴字,本相既然是他的叔父,就没有不救的道理!不过这山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