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些余地。是以这一件事情,没有开始的。但是很多事情却已经开始做了。比如修元朝的专门史,比如,收集元朝史料,与元朝降臣交谈,搞到第一手的资料。
这一些事情,缓慢而坚定的进行。
好在修史这一件事情,也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可以私下进行。
而主持这一件事情的人,一直是苏伯衡。
甚至可以说,何夕并没有想让苏伯衡做这一件事情,是苏伯衡自己想的。
无他,修史,特别是主持官方修史,对读书人来说,是很大的荣耀。自古以来,官方正史不过二十多本。修史的人名,也不过几十个。
只要能将自己的名字与这一件事情联系起来。苏伯衡还怕没有身后之名,更不要说,宋濂修元史,是宋濂一辈子都洗不掉的大污点。
虽然知道的人,都会明白,修元史是一个政治任务,在当时元史修成的政治含义,远远超过了元史本身,这是对蒙古的盖棺论定。
但是时间长了,谁在乎这个?
后世读史的人,只会觉得元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一部,而这一部是宋濂修的。这一点宋濂怎么辩解都没有用。
如苏伯衡修的元史能压得住宋濂的元史,说不定他苏伯衡今后的名声也会在宋濂之上。
这是苏伯衡内心之中细微的想法,何夕是万万不知道的,但却瞒不过姚广孝的眼睛。
而且,姚广孝这个时候提起修史,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要将另外一个纷争,也就是华夷之辩。引入其中,或者说是元朝遗臣与大明新贵之间的矛盾。反正,变法这一件事情,虽然还可以真正宣告天下。
但是姚广孝已经看出来这背后纷纷扰扰,简直是一颗大炸弹,既然不如此,也不在乎多乱一些了。
而且这一件事情上,士大夫内部也不统一。
毕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