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还没有后世一艘远洋货轮的载重大。
而且这些船只普遍偏小。大多是千余石载重。超过一万石载重的船只,几乎没有。但是明代一石,不足百公斤。即便按一百公斤算。一万石,才不过一千吨了。
而且这些船只之中,有大量的小船。特别是水师之中,那种几百石多桨船,更是数量繁多。
所以,即便这种总运载量,在何夕看来,也是非常虚高的。
别的不说,单单看海商运输量就能看出来。
元朝时候的海运,最多的时候,一千多万石粮食,一般情况下,不低于四百万石粮食。这是在北-京建都的必须。后世明朝漕运定额,也是四百万石上下。
但是这些几年,何夕查阅的海运总额,最多的那一年是洪武十二年。总计有七十五万石粮食从海路运输到了津沽,也就是天津,只是这个时候还不叫这个。与辽东。
难道大明不想多运粮食吗?
未必。
在何夕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船的问题。
北洋风波大。特别是山东沿岸。大船适航性高。但是小船就不大行了。而大明造的遮洋船,最大不过千石。一般是几百石。
庞大的郑和船队,并不代表洪武年间的海船水准。最少元代全盛时期,拥有大小两万余艘海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两三千石。有特殊的用途的,也有过万石的海船。
不是现在百废待兴的大明可以拥有的。
海上在之前,不是大明的重点。
即便而今是了,何夕得到支持也是很有限的。最少不可能得到郑和一般的支持。何夕一想起,郑和船队六十三艘宝船,载人两万余。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而他现在面对最多不超过十丈的船只。
就有些头疼。更让何夕头疼的是,民间船只比官府船只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