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说道:“将各种各样的织机,全部送样品给工理学院。让他们给我改进。比如多加几个飞梭,我需要效率更高的纺织机械。可以用水力,风力推动的机械。”
在何夕看来,这些织布机在机械上,实用性上堪称完美。
但是这种完美,是与男耕女织这个大背景之下。如果一个女人农闲织布。那就最合适不过了。至于加飞梭,增加织机的宽度等等。都会给家庭作坊的织布带来问题。
甚至这样的织布机,在后世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有,形制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男耕女织这个使用环境之下,而今的织布机,根本不需要修改了。也无从修改。在何夕看来,唯一可以修改的地方,大概是在织布机上一些易损件,从木头换成铁。
之前不是不能换。而是一个成本问题而已。
甚至将家庭用的织布机,演变成做大作坊,或者说工厂用的织机。类似于珍妮纺纱机的改进,其实也不难。甚至在元代,王祯农书之中,就有类似的修改。
所以,这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求问题。
正因为如此,何夕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所以让工理学院,单独设计。也算是淬炼他们的能力。
反正基本力学机械的原理,何夕也整理出来的。而且工理学院,有很多都是工匠出身,动手能力要比何夕强大太多了。这也无须他担心。
杨寓立即答应下来了。
何夕也就不在松江停留了。
毕竟松江这里虽然有棉布产业的一些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何夕觉得有必要,将未来的棉纺中心,放在南京附近,也不是不可以的。作为朱元璋一大功绩之一,就是推广棉花。
将棉花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原材料这一块。几乎遍地都有,无非是品种好坏而已。
只是何夕在松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