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里长久皆寂。
这一回,哪怕是楚维阳的声音已经消失在四野八荒的山风之中许久的时间,那种刚刚是宣讲结束的嘁嘁喳喳的嘈杂氛围却始终未曾浮现在人群之中。
辟鸿蒙太一,而得三千大道。
这尽皆是珠玑字句的道歌,落在每个人的心神之中,尤其是伴随着楚维阳的魂音本身,贯穿他们的血肉道躯之后,每个人因为那道韵在内周天中残存余韵的不同,因为自身所掌握着的各不相同的修法,进而焕发的灵光的截然不同。
所有人尽皆沉浸在了自己的参悟与思索之中,但是这一刻,由锻体之道所涉猎的深浅,由刚刚法身功诀所收获的多寡,不同的道法灵韵已经在他们的心神之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徜徉开来。
也正因此,人群之中,诸修或是苦思冥想,或是抓耳挠腮,或是泰然沉醉,不尽相同。
当然,以真传换真传,旁人听得,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视角,楚维阳宣讲这两句道歌,从最一开始,便是宣讲给少年书生陆铭海听的。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楚维阳在彻底的洞见了昔日所曾经洞见的法身道途的全貌之后,于性命双修,和谐轮转的义理层面,再加上自身对于法身、相身之道的升华与实证之后,对于混元法的些许不谐的看法、规劝。
甚至严厉些说,已经可以视之为批评!
再没有比这两句道歌,更能够体悟楚维阳对于《太虚经》,对于混元法的看法了。
他早昔年时之所以甚是果断的改换入真形之道途,便是洞见了法身修法的些许不谐,那不是动静相宜所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今,这一切不过是被少年书生所宣讲的落于文字的经篇所实证了而已。
而同样的,楚维阳所评价《太虚经》于混元法身的视角、方向、领域,倘若有人能够把握住其中的根髓与义理,再借助于锻体之道与法身之道的些许累积,许是已经能够隐隐约约之间窥见那朦胧雾霭之中的真形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