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一部功诀本身去调整自己本身已经臻至圆融的功果,怎么想都不是可取的行为,所以为了适应功果,便需得调整功诀细节。
也正因此,哪怕只是纯粹细节上的调整,但是历代各个版本的功诀,往往各圣地大教都会好生保存。
盖因为虽说人人修法道途皆有不同,但有些路走过的步骤大抵类似,因为晚辈后人到了同样的丹胎境界之中,若是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便有着先贤留存的功诀得以参考,乃至于径直拿来修行。
当然,这做选择的一步也需得十分慎重。
古往今来,总是言说着多少的天骄道子桎梏在丹胎境界巅峰,不得寸进。
再回溯去看,他们亦是曾经与金丹境界的大修士昔年曾同台争锋论道演法的天骄,如何最后会有这样大的差别?无法窥见证道金丹的可能,真个是才情上的差距,这才情上的差距,又映照在何处?
许是这第一步是否行差就错,便是最初时的分野。
第一等才情者,效法先贤,以己道反注经书!次一等才情者,于浩如烟海的诸般功诀的细微差距之中,遴选出最契合自身功果的那一部!再次一等才情者,则不过是按图索骥,依照法门原本,硬着头皮生生去修持,自以为以才情扯碎迷雾屏障,不过是在空耗底蕴而已。
而不同的才情抉择,自然而然,便也有着最后不同的结果。”
闻听得此言时,几若醍醐灌顶一般,楚维阳面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来。
这实则亦是底蕴上的差距。
楚维阳空顶着一个盘王宗传人的空名头,实则一路走来与散修无异。
哪怕是朝夕相处时间最长久的淳于芷,昔年所受课业也非是圣地大教级数,又因着丹霞老母的影响,很多步骤上连淳于芷自身都曾经身受影响,否则也不至于昔日便困顿在丹胎境界巅峰。
许也正是明白自己昔日走过的道途上存在着谬误,因而哪怕是侥幸于死生之间觅得证道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