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设计有关。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最开始设计中的玉兔号了,在嫦娥三号发射之前,由于长征-3型火箭运载能力的提升,玉兔号也做了一次升级。
原定的轮式机动系统没有改变,但在轮式系统之外,还额外增加了一套重量达到29kg的脱困系统。
这套系统的灵感来自于移山项目的四爪式挖掘机,可以在必要时候启动,帮助玉兔号越过岩石、浮尘障碍。
除此之外,玉兔号还采用了更强大的电机、更充沛的能源、更灵活的操作系统。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系统的加持,李知云才愿意去冒这一次的险。
他也怕失败,但相比失败,他更怕这个举世瞩目的项目,只能取得平平无奇的成果。
——
登上月球算什么本事?用光谱仪随便照几块石头算什么本事?
我们本来就是冲着氦3去的,也只有真正找到了氦3的富集点,才算完成了挑战啊。
随着他的命令下达,经过中继卫星的传输,指令很快被远在月背的玉兔号接受。
在经过数个小时的等待之后,它的电机再次转动起来,这辆小小的“越野车”,也开始勇往无前地冲向了第一个需要征服的“沙丘”。
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自己眼前的屏幕,信息的传递并不是实时的,对玉兔号的操作也必须具有相当的预见性。
整整半个小时之后,玉兔号终于到达了陨石坑的边缘。
从全景照片来看,它的前轮已经压在了陨石坑边缘的凸起外壁上。
这个陨石坑的规模并不算大,外壁倾斜角度也不高,远远低于玉兔号设计的20度爬坡极限,爬上外壁,对它没有任何难度。
真正的挑战在内壁,由于撞击形成时的物质喷射和堆积,内壁的倾斜角度远远大于外壁,坡度超过30,并且直接与坑底相连,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