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明在京诸官要出席,诸国正副使也在其列。
典仪的其中一项,是揭幕矗立于天地坛大享殿中间一层圆台上的铜人。
大享殿三重檐,上青、中黄、下绿,寓意天、地、万物。
在大享殿之下的,也有三层圆台。
按如今大明的新计量单位,这大享殿有了比较精确的尺寸:高三十八零二距,直径二十四零二距。
这是一个明堂式建筑。
所谓明堂式建筑,就是明正教、宣教化的场所,是最高规格的礼制建筑。建筑的内部格局,要有双重外圆内方。
具体就天地坛而言,第一层外圆内方是外围的辟雍,天地坛的外部范围呈圆形,又有方形的城墙和四门。第二层外圆内方,则是大享殿圆形的圆台和建筑外壁,以及它内部分割出来的方型屋子。
大享殿之内最大的方型屋子,被称作太室。在太室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分别被称为明堂、玄堂、青阳、总章。底层、中间层,共有“五室、九室、十二堂、八个”的布局讲究,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等,构成浓烈的象征意味。
现在,大明天子在那象征“地”的第二层圆台上,安排揭幕了一共八尊铜人。
每个铜人都一样高,用担任主持的严嵩的话来说:“其高为三九二距零七,其重为九九八十一斤,分毫不差。內腹中空,吞吐天地浩然之气;手托升斗,蕴藏一方沃土,重凡一斤,取自八方!”
铜人手里托着的,先是一个小亭子一般的盛具。而其内,才放了一个透明玻璃制的标准升斗,其中装了土壤。
诸藩使臣知道,大明宣交使启程回京时都取了些当地土壤。
然而现在藩属国这么多,这里却只有八尊铜人。
其后揭幕的,又是位于明堂通往太室的影壁——后土壁。
这一面宽达十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