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那么重要了。”
张镗目光一闪:“陛下之意是……找人冒称黎氏之后?”
“阮淦只要不死心,他也一定在找。总是找不到,他一定也会想这个法子。黎氏宗室已经被屠戮殆尽,想必只要一些昔年旧臣和宫中老仆能佐证,假的便是真的。”朱厚熜看着张镗,“你在那边的人,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臣懂了!哪怕只是散一些流言,阮淦也会动心的。就算找到的其实是假的,他也必定有办法弄成真的。”张镗顿时眼睛亮了。
“有了朕那些话,莫登庸认为有希望,便会用心在礼敬朕上。流言四起,他必定也要疯狂镇压,宁杀错不放过,以防朕认为黎氏气数未尽。”朱厚熜看向杨一清,“杨总参以为这么做如何?”
杨一清叹了一口气:“那便再观望一些时日吧。即便黎氏旧臣仍难成气候,让莫氏多孝敬大明一些也是好的。”
有一点是清晰的,陛下对于藩国藩族,真的没有历朝君主那样的天朝上主心态。像这样用手段去激发人家的内忧图谋实利,说实在的,杨一清虽然知道对大明好,但他自小所接受的教育不是这样。
朱厚熜听得出来他语气中的无奈。
对上北患,杨一清责无旁贷,可以积极谋划,因为北虏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对上交趾,杨一清既担忧那边牵扯了大明的精力,也觉得那是大明在欺负人。
他不反对,只因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要不是现在并没有足够分量的人能够接替他的位置,杨一清这回本来也打算致仕的。所以,交趾的后续变化,不会是他任上的事了。
朱厚熜不怪他在交趾问题上的保守,杨一清不清楚大航海时代的汹涌澎湃,也不准确地明白皇帝心目中将来的大明是怎样一个图景。
哪怕是张孚敬、严嵩、杨慎这一代更年轻一点的重臣,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大明也就是汉唐之时:威服四海、万国来朝,国门之内百姓安居乐业,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