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传统就更加浓厚了。教会和军队,一直有着明确的合作关系:军队里的教会组织,有自己的专门编制;而军队也和一些大教区一样,有自己的主保圣人,和专门的大教堂。
在紫帐汗国,这个习俗更加明显。可能是因为起家艰难,军队的影响力很大,地位很高。也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同,有自己明确的组织。
在多瑙河畔,紫帐汗国的起家之地,就有一座俗称“战争大教堂”的建筑。这座教堂是开国之初就建立的,那会儿还是个多用途神庙,在里面祭拜各种乱七八糟的偶像,在出征前使用。有些神发挥不好,军队作战时运气不佳,还三天两头换。后来,张大牧首整顿教会,把那边改成了教堂,不过,作为战前祭祀场所的功能,还是保留了下来。
平日里,那边不怎么举行仪式。但如果有战争发生,就会开门干活,举行仪式,祈祷战争胜利。而紫帐汗国自建立以来,国家无年不战;算上地方军区对蛮族的防御和进攻作战,基本上每个月都得开战。所以,几十年来,那边的大门就没有关上过。
打完之后,按照传统,还会进行献俘和展示战利品的仪式——这其实不只是中原传统,也是罗马传统,只能说大家确实差不多。
不过,紫帐汗国没有明确的太庙,所以都是分开进行:在首都举行一次凯旋仪式,然后把一些纪念性质比较强的战利品,送到河北那边的祖庙和战争教堂,进行长期展览。时间长了,那边的展品都快堆满了,连教堂本身都扩建了好几次。
因此,这种习惯,本来就很有影响。罗马教会的演化,也确实有这样的趋势。郭康想要把它进一步推广,也就没有太大阻力,单纯就是条件支不支持的问题了。
讲完这些,郭康就让他们先回去,没吃饭的先吃饭,吃完之后就可以召集士兵了。过会儿军营开门,邀请的客人也会陆续到来,还是得让大家准备好,尤其是罗斯新兵,得提前就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