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都没有了。无奈之下,爱德华在普瓦捷,仓促与追击的法军交战,长弓手很快就把最后携带的箭矢用完,甚至开始丢石头来攻击。
战后,英格兰人得到了大量赎金,资金宽裕了许多,赶紧四处采购。在1360年,恢复了28万支箭的库存。这段时间大战不多,大家开源节流,尽量节省,用了二十年,还剩一万多支,算是很不容易了……
而中原那边,唐朝一个军出征,理论上就要携带375万支弓箭和25万支弩箭。宋朝的箭矢干脆是按千万囤的。同时代的元朝,资料少了很多,而洪武初年,箭矢生产已经跌到一年不到二百万支,因为这会儿已经开始大量造火器了。
这种差别之下,欧洲这边的远程武器,影响力肯定就没中原大了。弓箭的筛选能力降低,对防护的要求,也随之低了不少。
而铠甲的发展,终究还是个材料的问题。
箭矢的侵彻能力,受硬度的影响很大。如果防具比较软,那么防护能力就会差很多——后世有一些经典的、失误射穿高压锅之类的案例,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这些金属材质很软,所以哪怕足够厚实,也能被流矢打个对穿。相反,而如果表面非常硬,就可以提高效率,不用太厚,也会有很好的效果。要是能比箭头还硬,那甚至可以把箭头磕碎、箭杆挤爆,让大量能量损失在箭矢本身的形变上。
中原的弓箭,发展的很早很快。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的箭镞渐渐从三角形发展为锥形,出现了箭铤,箭镞的长度来到了7到10厘米左右。在一些大型遗址,发现了量产箭镞的作坊。
陶寺遗址这种地区中心里,已经有了从采石、粗加工、精加工到最终存储的明确分工,而且整个流程和各个工坊区,明显都是政权本身在组织和管理。一些产品,还会出口到其他聚落。这种规模的武器生产,也是那个时代很少见的。可以说,从文明一开头,就已经有这种风格上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