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也有说法认为,儒家之所以越来越保守,不是经义改变,而是人改变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传播成本的下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下层知识分子。是这些下层儒生带来了他们那个阶层的立场,主动选择了保守的经义;而不是经义自己演变发展,变得保守了。
而反例也是存在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罗马的公民兵日渐瓦解之后,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开放起来,最后到了荒淫的程度。罗马城的奢靡银乱,深深刻入欧洲人的记忆中,被教会屡屡提及,以号召人们保持节制。甚至反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所以,单纯讨论社会应该保守还是开放,哪种状态更“先进”或者更“好”,其实都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这就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不同阶层的博弈——当然是谁赢了,就说谁好了。
反过来,如果社会制度和各个阶层的力量已经改变,那强行改变政策,其实也没什么用。
脱欢说的奥古斯都曾经的法令,也是存在过的。那时,罗马的社会风气已经出现了变化,在社会上层中,出现了不结婚、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一般来说,生育减少,是因为下层民众无力提供足够的资源养育子女,但罗马的问题,在社会上层也出现了。
因为贵族权力的下降,联姻的需求随之降低了。而且,由于生活富足,他们不需要子女照顾,也能在奴隶和仆人的照顾下过完一生。罗马妇女的地位也比希腊社会中更高,上层妇女拥有财产,不需要男人来养活,也能够自行出席社交活动,因此结婚的意愿也下降了。
奥古斯都对此深感忧虑,希望用法令扭转这种情况。除了奖励生育,抬高多子女母亲的地位,还想了各种方法。
奥古斯都认为,家庭的稳定是生育的前提,然而当时的罗马上层热衷于离婚,有些贵妇甚至一年就要换一个丈夫。为此,他制定了《尤里乌斯正式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