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没有留胡须,打扮也很朴素,只穿着身简朴的僧衣,踩着布鞋。身上唯一值钱的,就是那身朝廷发给僧官、用来表示级别的袈裟。否则,大家估计都不容易认出他的身份。
长途颠簸是非常折腾人的,因此,罗马宫廷众人,对明朝为何派了这么一位老人来,都有些疑惑。不过道衍说,这是他自己的要求。
据随行的明朝官员说,道衍和尚年少时出家,后来明太祖挑选精通儒书的僧人,选中了他。之后,进入天界寺,谋得僧职。马皇后去世的时候,诸王都来奔丧,道衍这时在祈福僧人的行列中,偶尔与燕王相识。之后,他就被燕王要走,跟他去了北平。
之后三十年,道衍和尚一直颇得燕王器重。他不但通晓佛法,还多次给燕王出谋划策,双方关系很不错。只是道衍心中,一直有个遗憾。
他坦言说,自己这平生所学,虽然也尽力为朝廷和燕王效力,但总觉得有未尽之处。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心有不甘。
正好,朝廷准备修建大报恩寺,广招天下高僧,他也在其中。在纪念太祖和马皇后的法会上,天平皇帝感慨说,如今众人都在,只可惜少了自己儿子一家。道衍福至心灵,说他愿意作为使者,出访大秦国,寻得吴王等人,把法会上分赐诸王的经文带给他。
燕王对此表示反对,认为他这个岁数,出去了,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他的徒弟马三宝也多次劝他,说自己来就行,不需要师父费心。
但道衍认为,佛家讲究的便是一个缘。他曾经以为缘分在应天,在北平,但如今才觉得,应该还是在西边。
他能感觉到,自己寿数将近。但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抓住最后的机缘。至于死在何处,他并不关心。肉身乃是臭皮囊,随当地人火化了事。
众人都劝不住他,燕王也无能为力。
皇帝对此也颇为称奇,于是授予他僧录司左善世的僧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