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又着手全国大移民。
如今朱允熥的储君身份更加稳固,朱元璋特许他在文华殿办公。
这一宣布,每日往来的大臣更多,有处理不完的国事。
朱允熥乐在其中。
美其名日是为老朱减负。
朱元璋上了年纪,身体时好时病,身为大孝孙,朱允熥必须扛起责任。
乾清宫,灯火跳动。
烛火下的一老一少,仿佛不是帝国的掌权者,而是认真做家务的祖孙俩。
经过近两年的历练,朱允熥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大多事情,不需要再询问朱元璋,他已能自行决断。
“爷爷,孙儿以为这道奏疏非常好!“
“哦?何人所上?“
朱允熥看了眼名字:“是应天府上元县典史隋吉的上疏。“
典史?
朱元璋放下手中奏疏:“拿来俺看。“
典史是個不入流的地方小吏,只因在天子脚下当官,才有资格上书。
越是小官上书,朱元璋越是关心。
他可以从小吏口中,更直观的了解民生问题。
果然,这位上元县典史的奏疏深深吸引了朱元璋。
上疏的事情并非国家大事,小的不能再小了。
应天府上元县典史隋吉上疏言:有一户农民,是一对夫妻,家里有田四十五亩,儿女幼小。
春夏耕种之时,因为丈夫病了妇人从旁照顾日日熬制汤药,等丈夫病好了,已经耽误了农忙时节,田地荒了一年。
这一年,这户夫妻没粮食上交国赋,也没粮食养儿女,只能穷困流离。
上元县典史隋吉请命,乡里小民,以二十家或四五十家,团为一社,每遇农急之时,有疾病则一社协力,助其耕耘。
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庶田荒芜,百姓饥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