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各国代表交流发言,各自介绍本国在水下考古事业上的突破与成就。
第二个阶段,是参观施密特先生在卢塞恩开的研究所,和由他担任馆长的一家“wateld”博物馆。
这个研究所,走的是产研一体的路子,又和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人才。
艾娜本是艺术系的高材生,因为施密特先生需要策划展览的人才,就把艾娜招了进来。
第三个阶段,是让各国代表体验瑞士最新的考古技术——第三代“潜水钟船”。
在体验“潜水钟船”之前,施密特先生使用ppt、影像资料进行了解说:
第一代“潜水钟船”,在多年前已经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
听起来,这有些像是科幻小说。
考古人不需要穿戴任何潜水设备,就能在水底漫步和工作。在整个过程当中他们的鞋子始终保持干爽。不仅行走自如,工作起来效率也高。因为没有负载,徒步打捞东西,就跟在沙滩上捡贝壳似的。
一开始,潜水钟船并不是水下考古的专门设备,本质上,它是一种打捞船。
2021年6月,莱茵河上,一艘货船抛锚之后,不慎将重达1.7吨、价值4.5万的船锚掉在了河底。
这种损失无疑是很大的,但更麻烦的是,如果放任船锚沉没河底,还有可能威胁到来往船只的安全。
三个月后,一艘名为“carl straat”的潜水钟船出马了。
在这之前,它也很忙碌,经常从莱茵河中回收集装箱、巨石等各种障碍物。不过,这么重的船锚,对“carl straat”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简单说来,潜水钟船就是“船体+潜水钟”这两大部分。细说下来,这个船体,从船头到船尾有指挥桥、住宿室、压力舱、竖井引导通道等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