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做到对脆弱文物的“原状提取”,势必会丢掉最珍贵的原始信息。
后来,浙大的研发团队,受到了田野考古的启发,开始以“原状提取”“可逆”为目标,寻找一种类似于环十二烷、薄荷醇的材料。
在田野考古中,为了给脆弱文物定型,考古队会使用环十二烷、薄荷醇来对文物加固。
一个案例是用环十二烷固定了蜥蜴的骨骼化石,另一个案例则是用薄荷醇提取了秦俑坑出土彩绘遗迹。
直接搬用这两种材料,并不可行,因为材料密度比海水小,它们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水下。
在2018年前后,浙大考古学院实验室,便着手去寻找适用于水下提取的材料。经过好几年的研究和实验室环境应用的验证,他们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进行水下脆弱文物提取的材料——藜芦醛。
2023年,浙大考古学院利用藜芦醛进行了实验。他们在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成功提取了一根长达30米的竹篾。
实验成功,意味着藜芦醛这种可挥发、可醇溶的材料,非常适合作为水下临时固型材料。
在世界范围内,临时固型提取技术的运用,还是第一例。
从柜子里小心拿出一瓶藜芦醛,王逸少继续介绍:“藜芦醛在使用之前,必须处于熔融状态,它很容易结晶。”
“所以,用来装藜芦醛的容器,必须是这种双层的水下密封保温瓶?”童婳问。
“对,要绝对的密封,绝对的保温,不然,一旦温度降下去的话,藜芦醛就会结晶,也就没法在水下使用了。”
“具体怎么样呢?”童婳好奇。
“简单说,就是先用沙袋打一个围堰,再在那上面盖一层透明的亚克力板,盖好以后把四周给它压实了,然后把藜芦醛从保温瓶里倒进去,嗯,通过一个特制的漏斗。
“差不多十几分钟后,藜芦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