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江海潜寻 > 第33章 水下抽沙装置·珐华瓷

第33章 水下抽沙装置·珐华瓷(1 / 4)

强风浪一起就是三天。

这三天,大家都没闲着,一套探摸方案被优化了好几遍,已经非常成熟。只待天气转好,就组织水下抽沙作业。

在抽沙这个环节,大伙儿讨论得最久。

根据无限遥控潜水器传回的讯息,江水极为浑浊,泥沙沉积也很厚,要想提取水下文物殊为不易。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沉积比较疏松,用手轻微煽动即可,都用不上手铲。若是如此,只要沉入水下抽沙装置,利用其吸引力、喷射力,清理掉覆盖在沉船及文物上的泥沙,就能进行下一步动作,对文物进行测绘、拍照工作,而后提取出水。

但既有一般情况,就有特殊情况,有些水下文物已经腐蚀严重,稍一接触就碎成齑粉,要是有一些脆弱的文物被掩埋在泥沙沉积里,它们是否能承得住抽沙装置的力道?

对于这种情况,考古队往往会在测量绘图之后,先用特殊材料和技术将这种文物整体加固再打捞出水。如果文物是在舱中,则带着沉船一起打捞。

现在的问题是,沉船倒扣于泥沙之中,谁知道文物是否脆弱,是否经得起抽沙装置的“洗礼”?

激烈讨论之后,王逸少终于拍板:用抽沙装置在有凸起的地方先行试验,进行小面积的探摸,看看能不能摸出有代表性的文物。

三天后,三组潜水队员依次下潜,蒲涛、李浩然,郭超仁、耿岳这两组都有所获,而且捞的都是碎瓷片。把几块破瓷片一拼合,竟然是一件孔雀蓝的彩瓷。除了两处缺漏之外,尚算完整。

至于是哪个窑口,哪种彩瓷,哪种器型,队员们第一眼就有了答案。不过,为稳妥起见,他们一边翻查了图录资料,一边和瓷器专家视频连线,又用仪器对彩瓷进行了测年。

最后,王逸少兴奋地搓搓手,大声宣告:“这件出水文物,是元朝末期的一只珐华釉双龙耳瓶,产地为山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