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皆是……偏偏地方上学堂太少。有些私塾族学,也都是地主大户才能享有的。陛下收回族田、学田、寺庙田产,至少可以兴建上万私塾,惠及百万学子,教化之功,功德无量!”
解缙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在冒光……他给朱棣描绘了一个非常具有诱惑的前景。
“陛下,不妨仔细算一算,郑氏的族产和学田差不多有一万亩,这都是江南的好地,一亩每年有两三石的收成。养一个学堂先生要多少?三十石粮,还是五十石?这么多田,只怕办上百所私塾都够用了。结果只有郑家一所学堂。他们教导自己弟子之余,能拿出十个名额,交给同乡百姓,就算是他们的仁慈恩典了。属实是说不过去啊!”
不得不说,还是文人对付文人,更具有奇效。
朱棣脸上笑容更盛,“解学士果然懂得地方上的事情,那你说说,朕要收回这些田产,如何呢?”
解缙微微摇头,“陛下,要让臣说,只怕不行!”
“不行?你刚刚说的是头头是道,现在又说不行,你是什么道理?”
解缙道:“启奏陛下,这些田产收上来,要如何分配,这是个难题。而且即便到了国库,能不能拿出来兴学,又是一个难题。就算这都解决了,朝廷也找不出那么多先生。”
朱棣认真思忖了一阵,这才说道:“那你打算怎么办,有没有妥当的办法?”
解缙道:“陛下,臣思量再三,觉得只有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
“什么意思?你直说吧!”
解缙道:“臣是这么想的,地方的庙产、族田、学田,悉数交给地方衙门,并且以此兴学……不拘门第,不看出身,所有孩童,皆是一般不二。只要交少许束脩,就可以读书。”
解缙进一步解释道:“这么做,肯定有些大族不甘心交出田产,一些地方衙门也未必愿意得罪人。但朝廷可以派遣钦差,下去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