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缺大员,以至于中枢政务冗杂得不到及时处理,也不足以在接下来为其他大事。”
“此言在理!”
“侍御司先下旨,着吏部主持廷推阁臣九卿,七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寺正卿与掌道御史,共相推举,而拟选出三名供朕推选,主推一名,陪推定为两名。”
“另外,需要补足的五军都督府枢密院堂官和兵部堂官,就由在京都督佥事以上武臣与枢密院、六科、兵部、掌道御史、锦衣卫堂官从够资格的总督提督中廷推,也由吏部主持。”
朱翊钧点首后,就对接下来的人事推举下达了相关安排。
明制。
凡国家大政与文武大臣出缺,皇帝会下诏令廷臣商议,然后再报请皇帝下旨定夺。
而议国家大政的会议,则谓之为廷议。
推举重要大臣,如文臣之大学士、尚书、总督、巡抚这些,武臣之总兵这些,则谓之廷推。
不过,廷议和廷推的内容与参与人员皆是皇帝下旨决定。
而朱翊钧对廷议基本上只限于在政事堂同政事堂执政公卿们共相计议。
唯独廷推,朱翊钧仍旧让七部尚书、都御史、六科与都察院掌道御史这些官员参与,甚至这次他还让武臣开始参与军事主官的廷推。
原因无他。
人事上的安排,因为本就要登《邸报》,而告于天下官僚知道,以便于政令传达,故而不需要保密,反而盯的人越多越好,如此可以尽大可能的减少用人不明或不当的情况。
所以,朱翊钧还在让很多重要大臣参与廷推。
而廷议需要一定机密性,自然参与的人越少越好。
两者都需要效率,廷推参与的人太多,无疑会影响效率。
所以,朱翊钧就在这时说道:“不过,廷推只能一日内完成,完成不了,就把争论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