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用以增强学子们对体魄锻炼的重视。
每一次考核,都需要从文化和体魄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任何一个方面跛脚都不能顺利通过考核。
难度很大,但是能够通过这两方面考核的,都是具备一定基础能力的人,就算不是正儿八经的精英,也绝不是废料。
对于刘备在太学内的一系列改动,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人不少。
有不少古文学派的老学究认为那些东西在太学内公开传授并不合适,太学内只要传授儒家经典就够了,其他的东西他们自然会在之后的工作中学会。
而刘备则坚持自己的看法,要求在太学内追求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要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足够的学识。
他们不单单是古文学派的门徒,更是国家的储备官员。
刘备意识到了这部分古文学派成员的想法,他们和今文学派一样,只是希望太学成为他们传播思想教义、巩固古文学派执政基础的桥头堡,本身并不在意学子们在里面能学到什么。
他们对太学的看法是政治大于教育,政治才是最重要的,培养出古文学派的拥趸、清除今文学派的印记比什么都重要。
而刘备则是真的把太学当作学校来应对了,专注于教育,还增添了很多实用技能的教育,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太学的政治意义。
这是让古文学派的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地方。还有一点--
刘备是正儿八经的在传授统治知识给这些人,通过公开的太学的途径,而在过往,高官适用的统治知识只有各家各户的高足、弟子才能真正学到,一般连门生都学不到。
在规则中,一般门生只能学到做小吏的统治知识,最多学到县令级别,再往上,就没办法学到了,因为真正的【官员】名额,在整个东汉帝国,只有不到八千,剩下的十几万全都是小吏。
所以为了真正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