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也并不厚重,但十指纤长有力。
这双手接下此物,便代表着淮南道十三州,这十三州内土地,军政,财政今后皆在她管辖调动之内,并掌控治下赏杀大权。
“臣常岁宁,领旨。”
那道青色的背影持节拜下,而后在众人的注目下缓缓起身。
众人跟随拜下起身后的一瞬间,厅内变得嘈杂涌动。
常岁宁起身之际,对上了喻增的眼睛。
她微微一笑,如常道:“有劳常侍。”
喻增向她微颔首,心下惊疑之感却不减反增。
“恭喜常节使了!”潘公公端着笑脸,上前抬手作揖,感慨道:“想去年夏时,咱家才带来了常刺史的任命敕书……如今时隔不过一载,常刺史便又升任淮南道节度使……节使大人不单年少英才,又这般得圣人信重青睐,实在是羡煞旁人呐!”
他是代表着天子而来,言辞间自然更偏向于天子的用人之能,以此让这位锐气过盛的新任节使大人多记两分帝王的好。
但实则,他心中又如何能不清楚,赏罚制度在此,大功在此,大赏必不可少,区别只在于怎么赏——
淮南道节度使之位空缺已有两载,朝中各派觊觎此位者不计其数,但徐正业之乱在前,曾受圣上信任的淮南王李通又已病故……在节度使的人选之上,便需格外慎重。
朝中本有人借机委婉地提议,如今常岁宁在淮南道之威愈盛,必须要趁早确定新任节度使的人选了……
但帝王和一些大臣不这样想,值此关头,如若让一个功勋和威名都比不上常岁宁的人出任淮南道节度使,只恐根本弹压不住她,也弹压不住各州并不安分的官员武将——
只恐到头来,压制不成,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淮南道再度陷入乱局之中。
对于如此大功之人,朝廷当下绝不能吝于封赏,更不能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