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防御工事过于追求防炮性能, 在防御步兵进攻方面就显得很不足了。
比如明军为了躲避炮击,把步兵们分散部署,并让步兵们躲进防炮工事里, 这样一来当楚军的步兵们冲上来后,明军自身就很难及时的集结兵力进行列队作战。
至于说躲在战壕里开枪……
这会又不是一战,他们手中的武器也不是什么连发步枪,机枪!
他们甚至连燧发枪都没有……他们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少量火绳枪,再加上大量射程很近, 威力有限的火门枪以及冷兵器而已。
这也就意味着, 一旦明军的火炮无法阻挡楚军的步兵推进, 那么后续他们的步兵就很难组织起来有效的火力拦截, 然后被迫进入白刃战。
同样因为战壕的存在,兵力分散部署的缘故,他们也很难短时间内集中起来大量兵力列出密集队形迎战,结果就是被分割包围, 在一场场小规模的近距离混战中被楚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绝对优势的装备性能逐一消灭掉。
这种情况, 在第二天的战斗里体现了更加明显!
经过第一天的残酷作战后,城内明军兴许是接受不了新标军的大量战损,开始对新标军进行了收缩,在城外各堡垒进行防守作战的明军, 开始以营哨兵为主。
尽管这些营哨兵里也有不少的战兵, 但是综合素质依旧不如他们的新标军, 这打起来很多时候连和冲上来的楚军进行近距离混战的勇气都没有, 而是在遭到楚军的密集炮击, 死伤了少数人就就开始动摇, 进而发生溃逃。
少数干预抵抗的营哨战兵, 也很快被集中突破的优势楚军歼灭。
第二天中午时分,明军在西城门外的三号大型堡垒外的多座小型堡垒被逐一攻破,楚军从三面包围了这座大型堡垒。
午后时分,楚军开始对三号大型堡垒发动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