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县侯要建设书院?”
上官仪诧异道,“朝中兴办官学,这个时候建设书院恐不合适。”
李泰也劝道:“士族与地方豪强建设的书舍决定了地方乡民是否能够进学,姐夫当真要如此做。”
姐夫不会走世家的老路,也不会成为和那些世家一样的人,这根本不像是姐夫会说出来的话。
张阳笑道:“你们误会了,我要建设的书院与官学不同,与地方书舍也不同,我要开办农学,匠学,数术,格物。”
看两人还是不理解,张阳继续解释,“我们骊山开办的书院其实很简单,与那些书舍和官学不同,所教所学不是用于科举,也不是用于做官,而是为了生活发展,让学子能够学得谋生的技能,能够学到真正的技术。”
说到这里,张阳长叹一声,坦然的神情在脸上,笑道:“让技术延绵不绝,让技术可以更上一层楼,让发展能够扩展到中原各地,改变民生,让民力更上一个台阶,让大唐的富强。”
闻言,李泰与上官仪久久不言语。
读书是为了仕途这种做法是不是错的?
就像是姐夫说的,人们可以在书院中学得谋生的本领,学得技术。
张阳继续道:“人人都能学到谋生的技术,便可以让世间的盗匪更少,让那些只顾追求道德制高点的圣人更少,骊山发展一切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为了提高民力,提高生产力。”
“所以与上官兄的计划不谋而合,骊山需要合作,也需要扩张,若是可以和周边乡县达成合作,我们可以集中人手,建设这么一个书院,如此相辅相成之下,我们的发展才能更牢固。”
上官仪颔首道:“世家为求底蕴谋求仕途,豪强为求底蕴与世家联姻,倒是县侯的方式从未见过。”
年轻人都是理想的,三人并驾而行,一直商议着计划。
以及将来的关中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