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
华夏戏曲百花齐放,流派众多看似是一种好现象,却又何尝不是一种桎梏。
纵观戏曲千年的沉淀发展,艺术表演形式得到传承的同时,又受限于年代本身难以适应新剧目。
而戏曲一旦出了当地,很难受到其他区域人民的认可和欢迎,无形中也限制了戏曲的广泛传播。
与现阶段影视学院报名的火热现状相比,华夏的戏曲人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
再加上戏曲艺术派票房不断下降,市曲剧团经营困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演出人员比观众还多的冷清场景。
顾城环视一圈。
觉得在座的每一位大师,都比他有资格讨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韩校长,要是讨论流行音乐,我还能厚着脸皮点评几句。”
“但要说到戏曲领域,我只能算是个门外汉。”
“以我对戏曲那几分浅薄的理解,我怕冒犯了戏曲这门艺术。”
“顾城,你这话我就不喜欢听了!”
韩中毅放下筷子,一本正经的反驳。
“一门艺术不能因为欣赏的人少,就对它无限拔高,戏曲最初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娱乐活动。”
“在民国那会儿,多少喜欢听戏的文人雅士觉得京剧没有文化,甚至拒绝登台献唱以免丢人。”
“戏曲它本身就是一门接地气的艺术,要是把它束之高阁放在神位上供着,那将来还有何发展?”
说到这里,韩中毅语气多了唏嘘。
“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艺术想要传承下去,就不能再一直抱残守缺。”
“只有与时俱进,代代传承,每一代再添加自己的改良下去,戏曲才能继续发展、越来越好!”
“韩校长说得对,是顾城狭隘了!”
不愧是艺术学院的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