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吊下去,对地层进行开凿,开凿到一定的程度,不是那种会沉降的软泥了。
然后就是下钢筋,并且倒入一种能够快速凝固,凝固之后,硬度堪比石头,且不容易被河水腐蚀的材料。
等像这样把桥墩给打好了,那上面的桥梁的铺设,也就不成问题了。
只能说……
在大唐这个普遍面对宽敞的河流,还在使用着浮桥的时代,就比如说语文课本上的那个黄河边上的大铁牛,就是接下来过六七十年以后的事,他的这种想法实在是有些过于超前。
而且……
如果是按照李重的这个理论,那么再宽的河流,一样可以搭建出坚固可靠的桥梁出来。
据说辽东科学院这边,工匠们在读完了这篇文章以后,都立刻振奋了。
只能说这么好的想法,院长怎么不一早说出来。
可能是因为这种能够快速凝固,而且还能跟石头一样硬,甚至还能防腐蚀的材料,有点不太好找吧。
在文章的结尾,李重显然还没找到这种材料。
….不过……
工匠们却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毕竟,自南北朝以来,他们不是早就有了糯米灰浆?
只是……
糯米灰浆一般是用来建城墙的多,有时候,也会用到一些桥梁的修筑,但大多还是集中在不是长期浸泡在水里的地方才会使用,如果是要长期地浸泡在水里,而不出问题……那这个说实话,还真的没有人实践过。
但至少,院长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很不错的思路。
另外……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铁桶到底要做成多大多重,才可以顶得住河水,而不被河水冲跑。
因为以正常人的思维,河水那么湍急,你可能刚放下去,就被河水给冲跑了。
不过……
由于这个问题应该还是可以解决的,这众人才没有去过多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