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负担。
同时有钱也愿意上学的家庭要自己出钱。
朝廷只承担少部分学生的教育成本,降低教育系统的财政压力。
中学教授更加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能够方便的转入专门的工匠学校,毕业只能去当技术工匠。
现在大明朝的小学和中学的学制都是五年,中学也不会分初中和高中,中学毕业之后直接考大学。
与此同时,大明的大学生毕业后就有生员身份,也就是秀才,相当于后世的学士学位。
所以大明的考大学的考试其实相当于秀才资格考试。
不过现在采用与考试方式,已经是类似后世高考的形式了。
到了大学以后,会和中学一样普遍的发放奖学金,仍然覆盖两成的学生。
成绩在前二十的学生,都有机会免费上完大学。
专门的工匠学校出身的小工匠,也能够通过考核和晋升而提高待遇,可以享受与官员相同的福利。
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工匠在整个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朱靖垣这个建议的方向,在大明目前的教育系统的基础上,需要做的最大调整就是要发钱。
教育方式和内容是不需要变得,都是世祖皇帝当初规划好的方向。
知识在工业时代之前,朝廷没有足够钱的钱。
没有办法实现普遍的免费小学教育,要没有办法通过奖学金给优秀学子护航。
不过发钱本身也不是个小事,发不好就是纯粹的浪费钱。
尽可能的公平的方案就是考试。
规格和标准尽可能高的考试。
参考高考的模式,让每个府的所有公立学校,每年定期组织统一考试。
不考虑直接考试成绩之外的因素。
不因为家庭出身或者有什么特长而加分或者扣分。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