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胡子倒好,不去找自家的赵南星理论,跑到兵部前头骂山门。」
有人听了,一针见血道:「那还不是因为熊廷弼是楚党?」
又一人摇头叹气:「我们堂官说了,年前的塘报里,就看到开原铁岭闹饷闹得厉害。哎,你们说,朝廷再不给银子,那些世代居辽的丘八们,会不会投了建奴?奴酋努尔哈赤,听说原本就是辽将李成梁收留过的小丘八,一个闺女还成了李如柏的小妾,岂非越来越像一家人?」
大伙儿觉得此人说得有理,正要附和,再一瞧,原来是国务寺的一个录事,登时又纷纷将脸子冷下不少,不再搭理这种在妇人手底下当差的同僚。
国务寺悻悻地回头,撞上翟兴星显然是聆听后露出参研意味的目光,犹如找到台阶下,搭讪道:「唷,翟录事,从山西探亲回来了?」
翟兴星客气地冲对方拱拱手,趁此机会,压着声儿道:「你们郑寺卿和熊少卿,派你来看这杨军门大闹兵部的吧?」
国务寺的录事赶紧摇头:「不不,咱家两位堂官都不在京里。」
「嗯?去哪儿了?」
录事平素跟着洪承畴跑过几回兵部,与翟兴星打照面的次数不少,遂大剌剌地答道:「熊少卿去南京了,找那边的御史弹劾礼部赵尚书呢。郑寺卿嘛,咳,也是为了从上到下争抢福王银子的事,正在气头上,跑去关外消消气。」
翟兴星心思一动,只嘴上仍闲闲道:「哦,山海关外还是喜峰口外?」
「当然是喜峰口外了。她去大宁镇,和那边商量,怎么帮着林丹汗,往西打土默特部。」
翟兴星有数了,还要再问,却见甬道那头匆匆赶来个锦袍太监,三步并作两步疾行到杨涟跟前,大声道:「万岁爷口谕,宣辽东巡抚杨涟,速往御前议事。」
端着架子的话说完,太监又凑得离杨涟近了些,劝抚道:「杨军门,赶紧去乾清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