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大明英华 > 359章 何为帝师本分

359章 何为帝师本分(3 / 4)

起钱养那么多漕丁了,他们只能靠水路的便利,自己给自己发饷。”

“郑师傅,我大明养漕丁,得多少钱?”

“皇长子这个问题,不妨换成,我大明维系漕运,得花多少银子。曹公公,劳你给我纸笔。”

曹化淳将笔墨铺展在朱由校面前的檀木桌上。

郑海珠提笔,一边写,一边算给朱由校看:“户部规定,山东、安徽、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南方八省,每年给京师解运的漕粮,是四百万石,不论本色粮米布帛,还是折银,摊到每条漕船,大约每船装两三百石,仅此一项,每年就要放船万余次。每船漕丁超过十人,沿途还有许多河段要雇纤夫。况且,漕运不仅仅是往户部运田赋军饷,还要承担各省往京师运输的上贡物产、织造丝缎等,以及调剂给京师这么多官吏的折色俸禄,凡此种种,蔚为大观,航次与花销甚至超过运粮船。故而,漕运的军卒有十二万员额,加上民夫力工,每年须银百来万。漕船万余条,而每条漕船造价,不会低于一百两银子,两年大修,五年报废换新,每年新投入的漕船花费约三十万……”

朱由校咋舌道:“那朝廷每年投在这条河上的银子,得两百万?”

郑海珠放下笔,很干脆地道:“那还是往少了算。”

朱由校皱眉:“前几天卢师傅说,海船又快、装的东西又多,元朝的时候,南方的粮食就是用海船运到大都的,那咱大明,为啥不用海船运?”

“殿下,国朝推行运河漕运,已三百年,沿路多少商贾与百姓,指着它吃饭,还有那么多漕丁,也是有家有口的。若一夜之间改为海运,他们怎么办?”

朱由校一愣,喃喃道:“哦,我还以为,郑师傅一心要多开几处海关,又熟悉海路,会推崇海运。”

“事关国计民生,怎可因我自家的屁股摆在哪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毁了一整个行当,人臣不该如此,人君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