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自带系统去讨金手指。
直到去了林丹汗的王城察汗浩特,郑海珠忽然获得了灵感。
“双峰驼体型大,好架炮,但跑得慢些,问胡人买也贵许多。我们用驼阵,就是看中骆驼比战马便宜,重型火枪又没有斑鸠铳那么沉,单峰驼也能抗,所以,不能放弃单峰驼。”
郑海珠说着,冲跟着曹化淳一起来文华殿的两个小火者招手。
小火者忙抬着担子过来,放下扁担后,打开大木箱,小心地碰出几件大小不一的木器。
“这是啥?伞骨?”朱由校好奇地问。
“殿下再猜猜,这是蒙古人安身立命的玩意儿。”郑海珠捧起一件木器,启发道。
“啊知道了,”朱由检抢答道,“这是穹庐的顶子。”
郑海珠点头,将木器交给朱由校:“对,就是蒙古人住的穹庐,咱们大明的边军,唤作蒙古包的。但那些行军或者放牧中的蒙古人,搭的蒙古包都很简陋,而我这次在察哈尔部的王城,所见到的蒙古包,不仅华丽奢美,穹顶的木梁构造,也巧夺天工。当时我便想,驼峰和这蒙古包一样,不都是窝窝头的形状么?所以,无论进林丹汗的帐殿,还是他福晋的雅庐,我都把穹顶的木梁构造,记了下来,南归途中,让马将军属下里会点儿木工的军卒,大差不差地做了这些模型,不知可会对你们有启发。”
朱由校越听,眼中越是现了熠熠晶芒。
这个在木工方面有着仿佛祖师爷赏饭吃的天赋的未来太子,摩挲着缩小了百倍的“蒙古包”,豁然开朗。
“用榫头,”朱由校对众人道,“用榫头连接成木圈,箍住这些伞骨,就能罩在驼峰上。顶头支棱出鱼叉似的机关,架住郑师傅火器厂里的那些大枪。”
朱家兄弟自跟着卢象升学习火器攻击的知识,不但读了前人的火器书,还知晓了松江火器厂生产的各样火器长啥样,是以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