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浙江宁波,不少官员盘根错节的势力,运营着大明与日本之间的走私海贩呀。
嘴上说着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刘时敏所言原是不错的,他们是穿着官服的买卖人而已。
不过,郑海珠仍望着自己这位名为雇主、实则更像合伙人的淑媛,诚然地赞美道:“小姐不排斥东瀛的匠艺,也不反对我们绣那烟丝袋、去做东瀛的生意,但小姐绣起这幅《抗倭纪事》,亦是倾尽心血,当真教阿珠佩服。”
韩希孟闻言,抚着手中的绣品,笑道:“我是个大活人,又不是那字帖,看世事非黑即白。我大明与蒙人打的仗还少么?现下不也是开着互市。人要同时懂得,看过去,看当下,也看将来。”
郑海珠完全赞同。….她起身,走到绣绷的另一端,执起那幅凝聚了针针心血的刺绣长卷,细细检视。
这幅长卷,完全展开后,接近半丈。
澹黄色的细密绢底,像屏风一样被分为六个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幕场景恢宏、人物繁多的战役。
水战,有在海上的,有在内江的。
陆战,有在旷野的,有在城下的。
浪涛与舰船,强兵与悍将,旌旗猎猎,箭雨如蝗,矛钩对刺,近身肉搏。
画卷上,展示了松江府自嘉靖帝以来的数次抗倭战役。
从新场到四桥,从得胜港到淀山湖,从闵行到天妃宫。
丝线独有的立体性,带来更为强烈的明暗变化,比仇英等丹青大师的画笔,还要生动、细腻。
与真实的历史一样,这幅绣品所展现的战役,明军有输有赢,而倭寇也不尽然都是髡头的东瀛浪人强盗,敌船上从指挥到战兵,有许多梳着汉人发髻的男子,那多半是宁绍至福建一带的海商或者渔民。
嘉靖时的兵部侍郎郑晓早就记录过:大抵贼中,皆我华人,倭奴只十之一二。
这史诗题材绣品,韩希孟与郑海珠一共绣了两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