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与陈荣华务务虚
陈荣华在凤栖,显然深入观察与研究过这种“建筑队模式”,并将其成功引进到其他行业中,一口气在凤栖办起了酱菜厂、粮油加工厂、养殖场等数个企业。而除了粮油加工厂里的男工略多一点外,另两个企业都是女工居多。
八十年代初,生产的产品真的不愁销路,所办企业多是办一个成一个。但是,一进入九十年代,各地乡镇企业风起云涌,市场竞争瞬息激烈,这时就要求企业靠内功生存了。
在安岭的企业金点子里,凤栖办企业,一是产品质量,二是市场销售,三是经营队伍,四是品牌建设,抓住了这四点,企业就能生存。
有句话,安岭没说,那就是抓住这四点,就有可能挺过九十年代的企业倒闭潮,只要挺过2000年,企业就算基本活过来了。
陈荣华当然不明白安岭想得如此长远,但就是随便抓一抓,在当时也是顶级经验,譬如市场销售与经营队伍,前者谁做啊,企业就是老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至于经营队伍,更不知为何物,我们的党政班子,难道不是经营队伍?你那个,不是扯蛋么!
总之,陈荣华靠着安岭这个智囊,在1983年安岭毕业前夕,一下子升到了县委书记的位置。这时,这个家伙才39岁。
当然,陈荣华也有另外一个优势,即文g前大学生这一优势。此时,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不是吹的,而是真金白银。
不像后世,文凭催生了无数的d校研究生,把正牌大学生挤到连位置都没有。安岭有个同学去了一所中专,理所当然的本科元老,但到了九十年代,原来的中专、专科等,纷纷变成了本科,甚至还有研究生文凭,安岭的同学一下子就骄傲不起来了,尼玛,大家学历都一样甚至比你还高啊,你骄傲个啥呢?
只是,安岭自己也要问一句:学历一样,“学力”也一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