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的仪器可以确认这一点罢了。
所以新世纪以来,随着量子观测技术的突破,类似的实验就越来越多,不过一个关键的问题却依旧困扰了科学界数十年。
那就是如何将观测与干扰区分开,一部分科研人员觉得应该要尽可能的降低观测设备的能级,只要这种干扰足够小,他们便能够在量子概率不坍缩的情况下观察微粒子的状态。
另一些量子研究员则是对干扰论嗤之以鼻,转而在观察者上下功夫。
既然人类的观测能够影响到量子的坍缩,那哺乳动物、昆虫甚至是单细胞生物呢?
观测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但无论是哪一种流派,都需要做一件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将输出的过程搞得尽可能复杂,黑箱由此而来!
这种特殊的仪器,只有在量子概率处于定格的情况下才会运转,一旦量子概率重新变得混乱,仪器就会自动停止。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一切都是交由独立ai完成,并不链接外界的网络,实验过程所产生的所有的数据也都会全部删除。
之所以要做的这么严谨是因为二十年前就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将所有的实验资料封存起来,等到十年、二十年后再打开,妄图以此规避量子坍缩。
结果只要他们选择记录数据进行储存,无论是否选择现在观看,量子概率都会一直处于坍缩状态,偶尔一两次混沌概率,往往不等研究人员开心,就被会ai告知仪器出现了问题,数据资料根本就没有被记录进去。
所以未免影响到实验的输出结果,后续的实验干脆将数据直接删掉。
这样做虽然麻烦了一些,但的确有效,经过了一年多的繁琐实验,他们已经确认了一部分大型哺乳动物在‘查看’了智脑输出的实验数据后,能够导致量子坍缩,让量子检测仪器持续运转,而接受实验检验的所有昆虫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