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他一位特别好的朋友,化科院旗下华夏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是这么跟说的。
“宁孑的这篇论文啊,怎么说呢,看起来是挺有道理的,但你知道应用物理这类论文其实跟材料学、生物学一样,咱得讲究一个基本法,其他实验室可复现吧?本来这论文牛在哪里?操作过程简单啊!你看,用到的器材很少,而且容错率还挺高的,但现在据我所知不止是我们实验室,国内好几个实验室都尝试复现了,但没一例成功啊!”
范振华能听说老朋友说的时候是有怨气的,不过他没吭声,只是静静的听着,就当提前帮那个小家伙吸引火力了。
“不止是国内,国外也在尝试复现,但暂时同样还没有成功的。不过现在时间不是才过去几天嘛,也可能是别的原因导致无法复现。所以现在还没太多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国内。我们也知道华夏出一位大数学家不容易,还是很克制的。但发邮件去询问,这家伙竟然给国内几家统一回复的邮件就一句话:论文理论方向肯定正确,但复现难度极大,建议不要在浪费人力物力进行尝试……我特么看到这封回信想吐血你知道嘛?”
范振华能理解老友的心情,这就好像宁孑发了一篇极为牛逼的数学论文,论文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直接写了一个证明过程略,便得出了最后的结论。
当数学家们拿着这篇论文去找宁孑询问定理的证明过程时,这家伙直接来一句定理肯定是正确的,证明过程太长了,难度太高,你们没法理解,所以别折腾了,你们默认论文是对的就行了!
这跟当年费马那句“我已经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证明方法,但这里地方太小写不下了!”有啥区别?这是不学好,想整出一个世纪大骗局么?
因为理解,所以范振华更不知道如何说话了。
“所以对于宁孑这篇论文,我不想也不好做评价。真的,如果不是我拦着,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