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群人便亲自上阵,对已经抵达的设备进行测量和检查。
叶铭本不好意思闲着,不过这边来干活的硕士博士多如牛毛,他作为首席设计师,再加上脑中有超算,又把机器人带在了身边——相当于随身还带着艾塔这个超算,是以就承担了计算的活儿。
省去了计算和等待数据的麻烦,检验工作进行得很快,只用了两天,课题组便完成了对聚变堆的设备验收。
三天后,随着主聚变腔被安全地送进大楼,叶铭和国核的罗总工一同剪断了红绳。
……
“叶铭,你来。”
在掌声中,罗总工做了个请的动作。
随后,临时充当司仪小姐的何沫便将一个铺着红绸布的盘子端到叶铭的面前。
叶铭也不拒绝,随即拿起绸布上的一枚灯泡大小的晶体走向聚变腔。
这枚晶体,蕴含着他的叶氏方程和叶氏极限,以及叶镝。
不管从哪方面,都理应由他来第一个来。
主聚变腔是一个直径为十米的巨型环,在经典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它完全由超导磁场来进行约束,因此能耗极高,而且约束也极不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可控核聚变搞了几十年,但持续时间依旧以秒为单位的原因。
而利用约束阱后,第一个“吃螃蟹”的mit聚变堆一来就持续了15分钟不说,q值也直接升到了4.0以上。
虽然随后便被叶铭在发布会上直接预测了失败,但不可否认,mit的这一步确确实实是走出来了,且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以至于,在过去几个月,霓国、欧洲纷纷传来喜讯,不断地刷新着q值和持续时间。
目前的最高记录是欧洲的原子能中心的原托卡马克堆,在利用了叶镝材料后,持续时间维持了2小时,q值也达到了6.5以上。
只不过由于他们是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