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透露给阿那瓌的同时,也告知他,高澄拒绝了突厥共分柔然部民的提议,不会干涉草原战事,也希望阿那瓌不要在北齐南征的时候干涉中原战局。
事实与使者所言略有出入,比如高澄拒绝的是突厥请他出兵,所谓共分柔然部民,是突厥人给予他不干涉漠北霸权之争的报酬。
可谁让小高王是个大孝子,报喜不报忧,怎么地,岳父难道就不是父了么。
一个吞并了高车余部的突厥已经让阿那瓌感觉到棘手,若使高澄与之联合,柔然更难抗拒。
高澄如果真有那份本事,能够统一华夏,大不了柔然回到早些年时光,曾向北魏称臣一般,沦作高齐附庸。
对于阿那瓌来说,打不过高澄,大不了上表称臣,这时候还没有中原王朝能够实际控制漠北的先例。
可要是没打过突厥,便是身死国灭,为突厥所吞并。
在突厥崛起的情况下,阿那瓌又怎会惹怒高澄,去干涉中原战事。
阿那瓌的顾虑,同样也是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所要面对的。
有些人是谁赢,他们帮谁,但草原霸权争夺上,高澄帮谁,谁便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柔然人投鼠忌器,突厥人也不敢在陇右北疆兴风作浪,只能说高澄确实选择了一个好时候出兵南梁,周边势力仅有宇文泰有心给他拖后腿,但偏偏他又是实力最为弱小的存在。
宇文泰不知为何柔然没有给予高澄压力,而吐谷浑不惜杀使决裂,也不愿与北齐为敌。
如今关陇屯驻重兵,关东亦有大量留守部队可随时增援,在未有内乱的情况下,单凭自己手上这支临时扩充来的八万军队,良莠不齐,如何能够得逞,这才有了宇文泰在汉中城头的一声叹息。
他甚至派人去联络王思政,只要他愿意倒戈,愿上奏元宝炬,封其为关中王,世镇关中,可送回来的只是又一颗使者头颅。
王思政不傻,他名义上节制关陇五万战兵,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