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者,当以天下为重,尽忠国事,而后顾家。
“此言,澄与诸君共勉。”
高欢有没有说过这种话并不重要,没人敢去求证。
重要的是高澄听说了不少风言风语,对高氏放父任职州牧,留子于晋阳为质的做法多有批判,认为不合孝道。
高澄也认为除非是晚年才得独子,否则留子为质的做法并无多少意义。
真要反的人,也不会顾惜妻儿的性命,妻子没了可以再娶,儿子死了可以再生。
高澄对此就很有发言权,十四年前,他险先被高欢一箭射死。
但这毕竟是高氏奉行了八年的不成文规定,无论如何也不能任人诋毁。
这些流言的源头无外乎三处,西魏、南梁以及某位刺史。
高澄没有白费时间去细查,他今日当着南青州一众官员的面,以自身举例,就是要平息议论,宴后会有听望司负责将此事宣扬。
流言以高氏为提防各地州牧,以致官员父子离散,高澄则现身说法,他们高家父子同样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而父子分离。
谁又能再去责难高欢、高澄的留质做法。
不过这项制度待将来天下平定,自然是要被废除的。
许多事情的不合理,其实在掌权者看来都是无奈之举,例如细分州郡。
三河之地,即河南、河北、河东,足足细分八十州。
每一州都要有配套的政府,也造就了东魏承袭自北魏的庞大公务员系统。
但高澄辅政八年,自太昌四年(535年)受封大将军,执政也已经四年,之前一直没有想过裁撤州郡,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自然是有足够的高位安置勋臣。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对州郡的细分与推恩令可谓异曲同工,将大州划分为数个小州,削弱地方州牧实力,避免他们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