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为求贤,并不禁止官吏弃职再考,弃职的人多了,相应的增加州试录取人数便是。
县试与州试相隔近六个月,足够他协调。
正因为这一政策,导致当年高澄所录小吏,大多都决定弃职再考。
那次考试录用近五万人(《北齐书》、《北史》都明确记载了确实是五万官吏。),大部分都是小吏,这也造就了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对于白身之人来说,难度更甚于经典科。
倒不是因为会有同僚帮助这群弃职之人舞弊。
而是六七年前的那场考试本就是面向广大寒门,士族子弟看不上那种职位。
当年这群人本就是寒门子弟中的佼佼者,又经过六七年的政务锻炼,比如做狱吏的,对律法烂熟于心;干税吏的,常年与算术打交道等等。
自打朝廷将科举具体事项昭告天下,有志于在官场有所作为之人,弃职专心备考。
有他们竞争,至少六七年前那帮一同参考的失败者,希望渺茫。
高澄对这种现象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坚持了这一决定。
科举注重公平,指的是大家靠才学上位。
高澄要的就是有能力之人,考进士当官,能力差点的,考举人做吏,没能力的走开。
而不是所谓政治正确的buff加身:哦,他出身寒门,那么能力差点没关系。
县试当天,戍卒王阿井看着鱼贯入场的各科考生,心中难免焦虑:
‘我家公允真的能从这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吗’
王公允年纪还小,刚入蒙学不满一年,离参加科考还早得很。
不过对于未来,王公允已经有了打算,他告诉父亲王阿井,决心学习算术,将来报考算术科。
万一不能中举、中进士,将来凭着算术的本事,也能给人做个账房。
正当王阿井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