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只不过是顺手而为。
时代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若非经过晚唐的屠戮,权力也难以从士族转交到两宋以后的寒门手中。
高澄无需等那么久,他所创科举,不同于隋唐科举对门阀利益的保护,只重才能,不看出身。
不可否认,如今知识被士族掌控,所录官员也注定多是士族出身。
但只要坚持重才不重出身的原则,通过开科举,推广蒙学与各级官学。
发展印刷术,将知识由世家大族,转移至民间。
有生之年他一定能看到出身寒门的学子,在朝堂崛起。
毕竟自己也才十七岁,年轻是最大的本钱。
哪怕花费二十年时间兴文教,培育出大量寒门优秀人才,他也不过三十七岁,正值壮年。
高澄之所以执着于对寒门学子的培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区别于士族:他们难以威胁皇权。
开明如李世民,也会因为五娘子的乳名而冤杀李君羡。
要改变这种不安全感,正需寒门崛起,他们没有家族力量支持,或许能走运连出数代进士,但到底是比不上门阀数百年的积累有威胁。
说到底,废除九品中正,开科举,高澄的初心只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只不过他的利益符合了寒门学子的诉求。
高澄看了一阵子书信,其中偶尔掺杂着对九品中正制的维护,也没再继续读下去。
学子们投信的热情过于踊跃,真要一封封读下去,接下来几天也干不成别的事。
高澄命人将高隆之请了过来,将自己对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铅活字印刷术的设想尽数与他言语。
这也引起了熟谙工事的高隆之高度重视,他清楚高澄所说的印刷术对知识推广的重要性。
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