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心怀异望,为一己之私,竟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关中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百姓何辜,此皆公之罪也。
“‘澄年幼,也知仁义,他日必举义旗,入关吊民伐罪,勿谓言之不预!’”
高澄时常用演说鼓舞士气,但总有许多将士听不见玉音放送,只能靠卫士传递,于是他便造了一个简易的喇叭来解决这一问题。
武川骑卒用带有武川口音的汉话说了一遍,还嫌不够,按着高澄的意思又用鲜卑语大声复述。
这也是高澄为什么非要挑一名武川骑卒的原因。
早在沧州安民的时候,他就已经在鼓励鲜卑部民学习汉话,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立场不偏不倚,也鼓励当地汉人学习鲜卑语。
而镇守河南以来,段韶从晋阳带来的三千鲜卑兵,早被教导得人均一口流利汉语,而武川鲜卑同样不遑多让。
倒不是他们有多爱汉文化,只是高澄在京畿军中做了一项规定,他表示河南之地,汉风浓郁,京畿驻军不可不通汉话,若不学汉话,待遇将从中兵降为外兵。
关系到军饷,这谁受得了。
于谨在军中听着这熟悉的武川口音,气急败坏,想要挽弓去射,偏偏那骑士距离把控得很好。
军中隐隐有了议论声,毕竟关中的惨况他们都有目睹。
就连高澄也没想到,言语攻击效果会这么好。
于谨不敢擅做决定,立即派人回报在远处埋伏的宇文泰。
得知高澄这番言语,宇文泰麾下众将怒不可遏,纷纷请战。
这也是必须要有的姿态,否则主君受辱,你却垂手看戏,碰上小肚鸡肠的,给穿小鞋是免不了的。
但宇文泰暗恨的却不是高澄的羞辱,而是高澄不再隐匿行踪,反而明目张胆的告诉自己,他就在恒农,显然是看破了他要将计就计的打算。
没了伏击高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