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对侍中李元忠、侍中高隆之等人道:
“司马侍中不计旧怨、一心为公,有臣如此,国之幸事,诸君当效其行。”
得到暗示的李元忠、高隆之立即上表支持司马子如。
有了这两位带头,高党与非高党就御史职权一事在朝堂对垒。
在高澄没有下场的情况下,两方陷入僵持,这时候民间舆论起到了巨大作用。
如今吏治腐败,在野士人、学子都看在眼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监察缺失就是其中之一。
在听望司的有意引导下,士人学子纷纷涌向阊阖门外,向天子请命,请求不以言语怪罪御史,赋予风闻奏事之权,方便其纠劾不法。
而御史台众御史也纷纷上表言说昔日苦衷。
眼见群情汹汹,众人都将矛头指向监察缺失致使吏治败坏,高澄终于下场和稀泥,他一方面表态支持司马子如不以言语怪罪御史的建议,另一方面也认为只因道听途说就要将官吏入狱待审,不止有失身份,更耽误政事。
于是上书天子,请求在赋予御史闻风奏事之权的同时,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将涉事官员解职收押。
并且调查期限必须明确下来,不能无限期拖延,影响官员治事。
京官以五日为期,地方官吏以使者到达地方后开始计算,以十日为限。
同时御史不能享有无限免责权,一旦累积有三次纠察不实,三年期满后,平调任职地方。
超过三次纠察不实,即按旧例治罪。
一系列限制御史的手段下来,反对派也终于偃旗息鼓。
让步效应,小高王可太懂了。
所谓调查期限,但凡他要出手,肯定是听望司已经查出了证据,再暗中交由御史冲锋陷阵。
至于御史不能无限免责,大不了换上一批人来继续当疯狗便是,政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