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乡下人口无遮拦,这时便会竖起大拇指:“你侄子厉害啊!”
易三或者赵金花便解释,是小川考上了,免学费的那种,虽然谦虚,但还是有发自内心的自豪。
曾经是侄子出息了。
如今儿子也出息了,至少儿子的成绩跟侄子同龄的时候……差不多吧?
一来二去,同乡也就传开了。
什么易三家的那小子也考到汉宁市的高中去了。
什么听说是他堂哥找的关系啦。
什么交钱就能进啦……
也有人反驳,你们以为关系那么有用?有钱就能有用?人家那种最好的中学,差你那三瓜俩枣?成绩不达标,你交多少钱都没用。
总而言之,在一段时间内,易川的成绩很好,考上了很好的高中,这件事也逐渐传开了。
这段时间,易三和赵金花时不时被亲朋好友请去喝酒吃饭,问一问这俩孩子,你们都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咋都这么出息……
一个易阳,一个易川,都成了这乡坝里孩子们的标杆。
一开始易三还只是不好意思的说:“教什么啊,就全靠他们自觉……”
再后来,喝一点酒,被人夸的多了,易三也真的以为自己大概有一种教育孩子的独到之处吧。
再有人问他,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易三便会头头是道地分析:“这教育孩子啊,我们文化上肯定不行,不会啊!小学的题都看不来,但不是说我们就不管了,我们做长辈的教育啥?习惯啊!教育习惯一定要教好!”
“先说这易阳啊,从小没了父母,对他怎么教?要关心!要爱,电视上不是说了吗,孩子要有陪伴……从小我们就把阳阳这孩子当自己的亲儿子养……”
听者不住点头:“嗯嗯,要爱!”
“再说这小川,那他又不一样了,自己的儿子,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