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长。”警卫员走到身旁。
“把刘宇洋带…心理咨询室,做做检查。”
“好的。”
等警卫员请走目标,武备老者吐口气,忽然感觉没那么大压力了。
之后再次看向屏幕。
战车发展至今,从装甲防护,到武器威力,再到火控系统、配套辅具、引擎动力、内部结构,已经迭代数次。
但在进化过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分水岭,叫:移动射击。
不具备该能力的战车,发现目标,停车射击,启动追击,再停车射击……
具备该能力的战车,发现目标,锁定瞄准目标的同时,游走躲避敌人的锁定瞄准,伺机发动攻击……
如果两者口径、装甲、动力相同,后者利用地形,完全可以做到一打n。
但想实现‘移动射击’,不是一般的难。
首先,移动中的战车,重力加速度,骤然遭受火炮后坐力,很可能会侧翻。而用于传动、减震、缓冲的悬挂装置,又很有可能被大吨位压瘪,最终导致战车趴窝。
其次,战车移动,火炮会上下左右的摇摆,必须令其犹如鸡头,无论身体怎么晃动,脑袋始终保持一个水平,确保垂直稳定。而车长、炮长的瞄准镜,会伴随引擎震荡剧烈颤抖,又必须令其犹如使劲摇晃红酒杯,里面液体却纹丝不动,确保瞄准姿态稳定。
搞定悬挂装置,需要很强大的工业基础。
搞定火控系统,需要很先进的科技力量。
并且,炮长、车长坐在车内,若想保证命中率,还需搭配测距仪、横风传感器、弹道计算机……
由于国家实力不同,研发能力不同,就导致‘移动射击’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比如战车正常行驶,发现目标,减速慢行,锁定瞄准射击,再加速离开,这叫‘蠕动式移动射击’。
比如战车正常行驶,锁定瞄准和射击,速度不减,这是真正的‘移动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