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方面,如果想要比较公平的治理一个朝廷,使其长治久安,那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眼下,各国的生产资料主要就是土地,而大明和齐国则是多出了工厂。”
“这些生产资料必须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但需要张弛有度。”
朱由检看向朱和垠:“你父亲在这一点就做的有些紧了。”
“我听闻眼下皇店在国朝内部大肆挤压、吞并一些民间商贾的作坊。”
“这样下去,国朝内部最后只能剩下皇店一家,而国营经济一旦独大,那效率必然下降。”
“其中原因有很多,但如果非要举例,那便是如万历年间的朝廷一般,陈规滥矩限制了朝廷,也限制了地方。”
“昨日的万历朝廷,便是明日的皇店。”
朱由检说完,已经执掌齐国政务数年的朱慈烺有了一番见解,特意询问道:“那应该如何做才算张弛有度?”
朱慈烺开口后,朱和垠也看向了朱由检。
对此,朱由检抚了抚自己的短须:
“民间自营的经济是一定要有的,这和庙堂上的制衡之道一样。”
“对于民间自营的经济需要鼓励,而对于它们之中涉及朝廷安全的产业和关键领域,必须逐步过渡到朝廷控股。”
“只要掌握和国营和民间自营的经济比例,保障朝廷能收上来税收,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至于经济方面的政策不能着急,要稳步推进,避免用力过猛。”
“眼下轮船和火车已经出现,世界各国的交流也变得更为频繁。”
“国朝还没有达到能够主宰世界的地位,因此与诸藩的关系需要更紧密一些。”
“在关系紧密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才更有利于人心的稳定。”
“对于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