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家兄朱由校 >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4 / 9)

这也就导致了,大明的建筑大多还是以少量混凝土和木质建筑为主。

瀛洲城作为瀛洲府的府治,常住人口不下五十万,因此占地规模广大。

即便没有进入城中,单单城池外的坊市也足够三人闲逛。

况且,相比繁华热闹的城内,城外反而更能反映瀛洲的状况。

水泥铺设的街上,左右两侧是混凝土和木质混建的二层小楼,一层是店铺,二层是休息的地方。

小楼看不见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仅有一层的小院子,大明街坊的临街房屋多为如此。

和齐国类似,瀛洲的移民以江南三省为主,建造的房子风格自然也与江南相似。

瀛洲城外家家户户院院、门门比邻相连,哪怕是一些店铺都是如此,墙挨着墙,檐连着檐。

在二楼的屋檐下有着一些挂起来的木牌,这些木牌上是各种各样的绘画。

这点和江南很不一致,朱慈烺随便找了个百姓询问,却不想街上基本都是汉人。

根据当地人的解释,来往游人可以根据这些木牌上的绘画便能看出屋主人是习文还是习武,又或者是从商还是入仕、参军、务农、为民。

听了当地人的解释,朱慈烺他们再去看那些木牌时,便大致能知道这些屋主人是干嘛的了。

“我看这些街上都是务农的,他们也算赶了好运,我刚才问了问,这样一间门铺租出去,一年能收二两银子呢。”

朱慈烜跳脱的说着,但朱慈烺却心不在此。

他比较关注的,还是瀛洲百姓的比例问题。

他带着两小子走街串巷,可入耳之声无不是官话,入眼之处无不是穿着明装汉服。

这么走是很难了解当地的情况了,因为大明对瀛洲的教化已经从上到下了。

好在他出发前从夏允彝口中了解过,眼下瀛洲百姓有一千七百多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