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的字太小,朱慈燃坐得太远,没看清,但想来应该是批准贩卖牛肉的证书。
宋元明以来,牛肉虽然属于禁品,但并非不可以贩卖。
除了死牛比活牛贵的宋代,元明两代对于百姓是否能吃牛肉这件事情管得并不严重。
哪怕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只要官府确定牛是正常死亡,那基本就可以正常流入市场。
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官府更是基本不管了,而到了万历年间,别说吃牛肉,你就是戴着违禁品的“铁胃”出门都没人管你。
晚明尚且如此,更别提眼下的天启一朝了。
随着北方和南州大片草原被开发,大明在对于牛是否宰杀的态度上格外开放。
只要农户上报要宰杀家牛,那基本都能宰杀,官府并不阻拦。
或许有人觉得牛是生产力不能杀,但大明却没有禁止,因为这种事情越禁止,反而越有人会逆反屠戮,例如宋代禁止过甚,导致死牛比活牛贵,百姓争先恐后让活牛“自然死”。
明代之所以放得开,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清楚百姓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朱由检,他只让官府统计耕牛数量,然后把控好数量就行。
当牛肉进入市场,并且站稳脚跟,那一条与之配套的养殖体系也会建立,牛商们也不会杀鸡取卵。
“牛肉面来了,收您十六文。”
当穿着绸缎的店家把牛肉面一碗碗抬上桌,朱慈燃看了看碗里切了厚厚六七片的牛肉,也不免在店家离开后对刘顺说道:“这广州的店主倒是还挺实诚的。”
广州虽然是千年商都,但民风依然淳朴。
“那是!”店家还未走远,听到了朱慈燃的话,也对着他们说道:
“你们外地顾客要是在广州的店铺里买了货品,几天后发现有瑕疵,拿去更换,店主基本都会准允的,并会不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