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郓城的一处乡下,私塾内的孩童背诵着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不过仔细一看,私塾中的孩童数量不过十余人,完全不符合这上千人的大乡规模。
若是仔细看去,在私塾不远处的矮丘上,一些背着木架子,架子上担着一些树枝干柴的孩童正坐在地上,远远的看着在私塾中读书识字的孩童们,眼里满是羡慕。
相较于私塾孩童还能穿得起新衣的干净,这些干农活的孩童身上大多都是旧衣,衣服上还有七七八八的补丁,颜色五花八门,也不知道从哪里裁下来的碎布。
不过即便是再鲜艳的碎布,在经历了一两年的农活后,也会变得灰扑扑的。
就是这样穿着灰扑扑粗布麻衣的十几个孩童,坐着眺望远处的私塾。
过了许久,当天色慢慢暗了下来,黄昏出现在天际,他们也顾不得羡慕,急忙起身分开,背着柴火向家中走去。
狗娃子是其中的一员,他爹娘是乡里刘举人家中的佃户,租佃着三亩旱地,收入十分窘迫,全家六个人,挤在两间土坯房内,就连地都是刘举人家的。
“狗娃子,你作甚呢?捡个柴花这么长时间!”
“娘,今天柴火不好找,我找了好久!”
隔着老远,当狗娃子见到在小河边洗衣服的娘亲时,当即就大声回应了起来。
“挨千刀的,过来把菜拿回家里,叫你爹回家准备吃饭。”
妇人一边锤洗着衣服,一边对着狗娃子吆喝,而狗娃子不想挨骂,只能将木盆抱了起来。
他低头看了一眼盆内的菜,分别是韭菜和白菜,还有一种他说不上来的野菜。
“去吧。”
“诶!”听到娘亲的话,狗娃子背着柴火、抱着菜盆就往家里跑去。
同样十二岁的年纪,他却活得如同一个小大人一般,每日睁开眼睛就要为家中奔走。
早年朝廷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