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干净一点,都是你们自己要吃的东西,弄的越多,去了辽东就越不怕断粮。”
泰昌元年十一月初五、燕山脚下的一条小河旁,此刻这里正蹲着数万人在河道两旁。
他们身旁,有着一车车托运着秋收大米的粮食。
说来奇怪、此刻的他们正在清洗大米,而作为将领的戚金、秦邦屏则是跟在朱由检身后,一边吆喝人马,一边为朱由检解释道:
“大军出征、若是在行军途中,是不可能带直接收下来、剥了稻壳和麦壳的粮食。”
“远征的兵马,粮道拉长就容易被袭击。”
“因此要减小粮食的大小,所以军粮是有所不同的。”
戚金给朱由检介绍着,顺带举例道:
“一般来说、在城中驻守,吃软和的大米、小米是不出奇的。”
“但要是长途奔袭,或者说深入敌境,在旷野交战的话,粮食的体量要少,要能吃饱。”
戚金的话,朱由检理解的不难,说白了就是便携式的口粮,例如近现代的压缩饼干就是。
不过他很好奇,戚金会用什么办法制作能够压缩的口粮。
好在他的好奇没有几秒,就被戚金解答道:
“这军粮、在出征之前,需要取米一石、去壳洗干净,煮熟之后暴晒烘烤,晾干之后取出杂质,再蒸一道。”
“如此反复十次之后,便能获得两斗硬米。”
“这两斗米需要士兵背负行军,每次埋锅造饭,每人取硬米三钱,抛于沸水中,煮沸后便能得到一碗硬米。”
“这样的两斗军粮可以吃多久?”朱由检听懂了,说白了就是将米中的水份去除,多次反复后压缩米的重量。
但就算是这样,又能吃多久呢?
面对他的问题、戚金笑道:“加上二两军盐,一块醋布,这两斗米足够大军吃五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