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对外殖民扩张两种意见,俾斯麦首相就是前者的代表,他的政策牢牢限制了德国人迈向世界的步伐。
而这一点引起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强烈的不满,在各种场合勐烈的抨击俾斯麦首相保守政策,这让他承受了很大压力。
但俾斯麦固执的坚持既有政策,并且得到了德皇威廉一世的鼎力支持。
在俾斯麦首相的领导下,在相继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胜利后,他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成为整个欧洲闻明的
“铁血宰相俾斯麦”,各种质疑声才小了许多。英、法、唐等世界列强每一次成功的扩张殖民,对德意志高涨的民族热情都是强烈的刺激,让他们眼红心热,垂涎不已,幻想着德国也能如此。
强烈的渴盼源自于实力,自从俾斯麦首相执政以后,便大举开启了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进程,德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1867年至1873年,德国建成了近100座炼铁炉,炼焦设备也由920个增加到1720个。
据统计,德国的生铁产量从1866年的100万吨,增加到1873年的200万吨。
钢产量从1866年的10万吨,增加到1874年的160万吨。普法战争的胜利,德意志帝国夺得了法国的重要工矿区阿尔萨斯和洛林,获得50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从而大大增强了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基础,并掀起了新一轮深入工业化的热潮。
德国工业化发展极其迅速,引进了大量唐、英等国世界先进机器设备设立工厂,几乎是快速奔跑着进入工业化国家,从国家体制看越来越像大唐帝国。
两国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君主独裁制度,都设立了议会和内阁,法院三权分立,但所谓的议会和内阁只是皇帝的新衣,一种虚假的民主制度罢了。
真正的权力依然掌握在独裁君主手中,这是一种国家帝国主义制度,在有力且正确的掌控者手中,国民经济能